Submitted by fsoo on
唯悟法师讲于2003年9月14日
檀香寺八关斋戒会中
朱茂平 整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昨天师父在泰国正进行有关国际佛教大学的会议时,接到一通来自吉隆坡徐律师的电话,他告诉我《福报》总编辑陈和锦居士因心脏病暴发往生了;从报章上得知他才44岁。
今天下午,师父再通过电话了解这件事情。原来,和锦居士是因心脏病突发,送院后十分钟,就不治往生。下午的电话告诉我,他的妈妈和他的太太都很难接受这项突如其来的发生;陈居士与他的太太叶秋红曾在报馆服务,之后,两人抱着理想,一起出来创办《福报》,宣扬佛法。和锦居士很关心檀香出版小组,最近他在电话里说,他因为搬家所以想把他的藏书赠送给檀香寺的图书馆,不料,昨天我们却听到了这个消息。其实,作为他的朋友,我们槟城和吉隆坡的檀香大家庭的成员,还有很多人都很难接受这项事实,然而,无法接受这种震撼是很正常的。
我们在这里对和锦的家属表示无限的关怀。生活在这个世间,如果我们的至亲与我们的缘尽了,我们就得勇敢去接受这个事实。师父觉得,当我们的一个很好的亲人或朋友离开了我们,我们当然会产生一种的悲恸的心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应该感觉到欣慰,因为一旦人的缘尽了,就无须再受病魔的纠缠,脱离病痛的折磨。佛教很注重临终的念头与心境,它会影响我们将投生的地方。因此师父相信,和锦居士一定会往生到更好的地方,以他对佛教的热心与贡献,以及他自己的学佛修为,愿他能够往生到一个跟他有缘的佛国净土。
和锦居士的往生,对大马佛教界是一个损失,所以师父希望大家,今天以清净心来受持八关斋戒,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然后把我们共修与开示的功德回向给和锦居士。创办《福报》是和锦居士的理想与心愿。这份独立式的杂志,从开办以来就不停的出版,现在已出办到第23期了。能够如期的出版,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所以师父在这里也呼吁《福报》杂志社的全体的人员,尤其是叶秋红居士和戚舜琴社长,希望他们经得起考验,化悲为力,在他们的带领下,把这份杂志继续办好,达成和锦居士的心愿。此时,是我们表示关怀与支持他们的时刻,师父相信马来西亚的佛教组织,当然包括檀香寺,将会鼎力的来支持他们。
掌中解脱
借此机会,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佛教的无常观。今天的开示将以帕绷喀仁波切所讲解的菩提道次第论为参考。帕绷喀仁波切菩提道次第论的开示后来被编成书,它有中英翻译本,中文的书名为《掌中解脱》,而英文的译本则名为Liberation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帕绷喀仁波切在第十天的开讲里说到了死亡无常,我们就以这一段为今天的开示重点─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
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这一段分成三个部分来说:
(甲) 不念死之过患;
(乙) 念死之利益;
(丙) 正念死之理。
一般人很怕‘死’,很怕讲‘死’,这个字大家都不敢说。其实,我们可以从正的一面来看,如果我们懂得正念无常,那它就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很强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不念死的过患和念死的种种利益,以及理清正念死亡无常的主要三个理念。
(甲)不念死之过患分成六小节:
(一) 不念正法过患;
(二) 虽念不修之过患;
(三) 虽修不净过患;
(四) 修不殷重过患;
(五) 自谋不善过患;
(六) 临终时将追悔之过患。
(一) 不念正法过患
如果我们心里不念及死亡,我们就只会考虑现世的种种需要,衣食住行等来忙碌一生,这样就会妨碍我们用功修学佛法。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念死亡无常,我们就会一心一意的为后世做准备。生命是无限相续的,我们不只这一生,这一辈的生死只是一环,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怕死。我们应该要把生死看得透,到底生死是什么一回事,那我们就懂得怎样生,懂得怎样死,这是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基础。
(二) 虽念不修之过患
虽然我们不至於不念佛法,不念正法,但是却虽念不修。一个人如果不念死的话,他的心就会老是执于不死,认为自己可以不用死,或者认为还不是时候修行。历史中的秦始王,想花费了很大的精神与财富去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是世界上那有这种的药!所以我们一直执着不死,一再拖延修法的时间,心里面常想,明天修好了,或者后天修好了。尤其我们比较年轻的朋友,对生死没有感到迫切,觉得来日方长,以后再修不迟。看看吧!还属年轻的和锦居士这么突然就往生了,谁也没有想到。从这一件事情,我们应该明白修行是不能再等的。
(三) 虽修不净过患
由於我们不能克服现世的虚荣,虽然我们有修行,但是我们可能是依据现世的虚荣去修,所以所修的法却是不净法,
(四) 修不殷重过患
修不殷重,就是说若果我们不念死,我们修法就不会努力,修持就会难免中断;每当修善行的时候,总是容易感觉到累,所以也生不起精进心,这就是不念死亡无常所导致的第四个过失。
(五) 自谋不善过患
如果我们不念死,我们就会贪着于这个现世,不断追求现世的利益,连带也将对绕益者和损害者等生起贪嗔痴三种烦恼,在生活中自谋不善。
(六) 临终时将追悔之过患
如果不念死,我们所修的法则只是虚有其表。一个人在修行时参杂了世间的需求就修不成任何的正法。未曾好好的修持的人,临终将会生起难忍受的懊悔之心,但是这时已经太晚了。
(乙) 念死之利益
以上是说不念死的过患,接下来我们则从另一面来探讨念死的利益。念死的利益也分成六种。
(一) 利大利益;
(二) 力大利益;
(三) 最初重要利益;
(四) 中间重要利益;
(五) 最后重要利益;
(六) 临终时欢喜而死利益。
(一) 利大利益
《大涅盘经》中说:“一切足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与死想是为第一。” 一切的足迹中,大象所留下的足迹是最大的;而在一切的观想中,无常与死的观想是非常重要的。念死亡无常促使我们去修真正的佛法,所以它的利益是非常的大。
(二) 力大利益
念死无常,将摧坏不顺品贪欲、嗔恚等。无常的力量可以去除我们平时很难对治贪欲和嗔恚的心。贪、嗔、痴把我们捆绑在这无始以来的六道里轮转生死。所以我们可以藉念死无常而得到很大的力量去除一切障碍。
(三)最初重要利益
最初重要的意思是说念死是最初令我们开始修法的主因。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老一辈的人看到顽皮的我们就会说,这个小孩‘不知死’。因为不知死故什么都敢做,而知死的人就会认真考虑一生,接触宗教寻求宗教信仰。我们修法的原因也是如此;今天大家参加八关斋戒也是此因吧。可是我们‘知死’,但不怕死。
(四)中间重要利益
念死是中间鞭策我们精进修法的助缘。人很容易懈怠,常感觉一股很强的地心吸力拖延我们的修行道路。
(五)最后重要利益
念死使我们最后修法达到究竟、道果圆满。帕绷喀仁波切介绍菩提道次第,教导我们怎样从凡夫修到成佛的方法,所谓道果圆满。
(六)临终时欢喜而死利益
因为我们修了清净的正法,临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安心,就象游子将回返家园的心情。好像你们间中因为为了生活来到槟城工作,一有机会回家,心里就感觉特别高兴。师父曾讲过一段由我的法恩师伯圆上人所告诉我们的一个真人真事。福州鼓山涌泉寺设有禅堂和念佛堂;喜欢打坐的就在禅堂,而喜欢念佛就在念佛堂。在念佛堂里有一个果来法师,他是半路出家,本来有了家庭,还有一个孩子。后来两夫妇想要出家,他们就把自己的孩子交待亲戚照顾,太太去女众道场出家,而他则到涌泉寺落发修行。他出家以后就老老实实一句‘阿弥陀佛’,不再说第二句话。你问他什么,他就回答你‘阿弥陀佛’。有一天,有一个人来告诉他,他的儿子病得很重。他听了之后,也是一句‘阿弥陀佛’ 。那个来通报的人认为他是冷血动物,知道自己的孩子生病了,也没想到要去看孩子一眼。过了几个月之后,又有人来通报他,他的儿子去世了,他也合掌,说声‘阿弥陀佛’。一般的人很难接受,觉得他真的很无情。他去涌泉寺出家那么久,从来没有下过山。有一天,他披了衣去跟当家师告假。当家师就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要去那里?”他回答说:“要回家。”当家师奇怪的说:“你有没有搞错,你已经出家了,太太也出家了,而且儿子死的时候你也没有去看他,现在还回什么家呢?”他沉静的跟当家师说:“我要回阿弥陀佛的家了。”当家师看他人还很健壮,听他说要回阿弥陀佛的家,心里也觉得不相信,但是知道他是老实念佛的人,也就不再过问。当家师便拿了一张禅椅给他坐。他一坐上禅椅,脚一盘,就安然地回阿弥陀佛的家了。
果来法师已经修到视死如归的境界,活得自在,也死得自在;这是我们学习佛法所应该持有的态度。然而一般凡夫就很糟糕了,生死不能自主,而且都很怕‘死’,以为不谈‘死’就不会死了。学佛就是针对个人的生死,佛教讲生死讲得很透彻,如果我们懂得生死,我们就可以‘视死如归’了。
(丙) 正念死之理
以下我们将谈正念死之理。这里分成两个小节:
(一) 是修习死亡九种因相;
(二) 修习死相。
(一)是修习死亡九种因相
修习死亡九种因相中,有三根本:
(1) 思惟死决定:思惟‘死’是必然的过程,有生就有死。
(2) 思惟死期无定:我们知道死是必然的,但是死期无定,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是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
(3) 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每一项死亡因相的根本各有三种,共为九种。
(1)思惟死决定分成三个原因来说:
(I) 死主决定当至,无缘能令退却:这个死主的意思,是指一般人所讲的阎王,他不会把你漏掉,我们是无法避免死亡的到来。
(II) 寿数无可增添,不断减损:我们的寿命每过一天就少一天。佛教的回向,都是在提醒我们时日已过,命亦随减,但念无常。每当过年的时候我们以为增加一岁,其实是寿命减少一年。如果说我们的寿命是80岁,每过一天我们就靠近80岁一天,很快就接近死亡。
(III) 于生时亦无闲暇修法而死:我们的寿命是很短的。中国人有一句话“人生七十古来稀”。纵然我们活到一百岁,但是对於无始的时间来说,一百年是算很短的。假定我们可以活到八十年,当中每天睡去三分之一,剩下时间有多少呢?睡眠已经花掉三分之一的时间了,再扣掉吃饭时间等,真正让我们修行的时间是非常的少。
(2)思惟死期无定的三种原因:
(I) 总瞻部洲人,别于浊世,死期无定:依据佛教的宇宙观来说,所谓总瞻部洲人指的是我们地球,这里的人的死期不定。
(II) 死缘极多,活缘微少,故死期无定:很多东西无时无刻在威胁着我们的肉身,万一四大不调,任何不妥我们就病倒了,有时命也丢了。比如,食物是给我们滋养身体的,但是一旦吃得不好,我们可能就这样丧命了。谁会想到和锦居士的往生,突然间,他就离开了。人啊,什么时候死,不由得我们决定!
(III) 身极脆弱,故死期无定。
(3)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也有三个原因:
我们每个人最后一口气不来的时候,除了佛法,什么都没有用。如果我们在生的时候有修的话,佛法就会对我们产生效用。如果我们是修净土法门,常修学信愿行,临终时,自己的愿力如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相应,心不起颠倒,我们就可以往生。
(I) 财物无益:“国王须舍河山去,乞丐须舍棍杖去。” 纵然我们富贵得如大梵天王,或者是统治天下的转轮圣王,死的时候,我们连一件财物都不能带走。这时,国王与乞丐全然没有分别。
(II) 亲友无益:死的时候,再多的亲朋好友围绕在我们的旁边也帮不了我们。咽下一口气后,我们带不走他们任何一个。
(III) 身亦无益:当我们死的时候,就算一切的山都变成黄金,一切的人都变成我们的朋友,对我们而言也是没有用。在死亡的那一刻,财物、亲戚朋友都不必说了,就连从母胎带了的身体,我们虽已照顾了它一生,但是到头来也带不走。很多愚痴的人,在死的时候还执着身体,其实那时候身体也没有用了。
佛教里有一则故事,一个富翁有四个太太,在他临终时,他要求四个太太答应他一起去。第四个小老婆很快就表示不愿意跟他去,等富翁死后,他还要改嫁。第三个太太无奈地说,既然是夫妻一场,只好替他守寡一生。第二个太太则难舍难分的说,她愿意送这位富翁到山头。而他的大太太,一口就答应:“我们是夫妻,所以我愿意跟你去!”这是一个譬喻,第四个太太代表的是财物,当我们死的时候,所有的财物都是别人的。第三个太太代表我们的名誉,如果我们是大好人或是大坏人,死之后,下一代的人可能还会记得我们是如何的好或如何的怀。但是再过几代之后,人们就不再认识我们了。第三的太太是身前的亲戚朋友,我们死后奔丧时,他们只能送我们到山头摆了。第一个太太就是我们的所造的业,佛教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要懂得不念无常的过患,并且要懂得念无常的利益,以及怎样去面对无常。有如之前所说,面对无常有分成三个要点。第一,人必定要面对死;第二,我们无法预知死期;最后,我们一口气不来时,生前的所有东西都对我们没有益处,唯有我们所修佛法。一个人修得很好,他就可以投身善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身前造很多恶业,那么这个业力就很可怕了,它将带我们去投身恶趣,到畜生、地狱、饿鬼道去。
今天,就如一开始时所说,我们选择无常来谈,是因为我们很突然的失去了一位好朋友,和锦居士。我这些话是针对和锦居士的家人和他的《福报》伙伴而讲,希望他们化悲为力,继续把这个《福报》杂志办得更好,这样就不辜负和锦居士的心愿。
现在我们一起以虔诚的心把功德回向于陈和锦居士。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