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小站

-A A +A

与忏悔共处

一般人对于自己所犯的过失而导致他人难堪和受伤的方法往往是忘掉不愿意再回想。这是选择让时间冲淡它!其实,不愿意再回想是逃避也是没勇气面对自己!无论任何,过失所造成的伤痛忧虑肯定会一直栖息在心灵底下;在机缘和合时,它还是会轰然在脑海淋漓地呈现缠绕紧密于心底思索中。无可否认,不管是无心的伤害,无意的过失所引起不愉快的事故,当熟悉的面孔或相似的境界和气氛降临靠近时,我们的思路情绪总会再次的翻搅,心中酸涩会再次重新跃动勾起无奈的懊丧。既然过失所造成的阴影无法摆脱,我们何不尝试以忏悔的心态学习与它共处呢?

大般涅槃经之梵行品有言:“虽先做恶,后能发露,悔已慚愧,更不敢做。有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人虽然犯错,但若能有勇气公开忏悔又下决心往后不再犯上同样的错;这就好像明珠投入浊水中,浊水会因藉着明珠的光而发亮!所以犯错者因为一直活在犯错的阴影,不敢面对它,自己本身会因此迷失,消沉而逃避现实。假若我们能在知觉,思考,感受和行为的忏悔过程中努力寻找伤害者的饶恕原谅,紧闭的心扉会因此打开。

张海荣

“得”与“失”

周朝姜太公在渭水河边钓鱼时以无饵的直钩在离水面三尺上等待鱼儿上钓。有人看了觉得很奇怪地问:“鱼钩离水不在水中,怎样引鱼上钩?” 姜太公向不明者解释说:“鱼钩虽无饵但自愿上钩者还是会自上圈套的啊!”

如果我们深一步去推敲姜太公的话和举动,我们不难会领悟它深层里所包含的处事精神和做人的道理。垂钓是一种消遣。如何培养和增进乐趣就得需调整垂钓者的心态!唯有心虚不执著“得”与“失”,垂钓者才能心无牵挂自在地享受其中无比的乐趣。在等待鱼儿上钓的那一刻,垂钓者若能投入四周风光景物,倾听自然界鸟兽的交流声,思想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点滴事故,那该是闲情逸致的乐趣吧!这因为垂钓者已把钓鱼的“得与失”抛弃脑外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因太重视“得与失”,每天似乎都在患得患失的情绪和心态中而失去人生的乐趣。例如,上班族或打工阶级者往往都特别重视“职位的昇降高低”。升职时,心情好,昇职榜上无名时,心情恶劣。简单的一句,工作的心情和处人的态度是依据公司每年的奖励而波动!工作的兴趣的浓厚度也因此与“得失”直接有关,敬业乐业精神不能培养出来,工作多年还是对公司没有一点的“感恩”,没有“归属感”。每天在抱怨,无法理解“人生”的意义!

张海荣

念佛号给谁听?

念佛号,无论是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还是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日修,八关斋戒会,共修会等等,或者在家,从早念到晚,不断地念,千次,万次或更多,念给谁听?有人说是念给观世音菩萨听;也有人说是念给地藏王菩萨听,简单来说你念什么佛,就什么佛来听!那么,每天,每一时刻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念,佛陀,菩萨听了会不会很烦,会不会忙的不可开交?

有人念佛靠口,有人念佛是用心念?如果念佛是念给诸佛众菩萨听,那么用心念,诸佛众菩萨又怎会听到呢?很显然的,念佛是念给自己,念给自己体内成千上万的细胞听。在莊严,宏伟的圣号熏陶,我们的心念会被影响而波动。心念的波动就如波纹涟漪;心念的电波对体内的细胞产生正面性的能量和良性的动力。美好的心念让我们对众生做出仁慈的谈吐的语言,关怀助人的举动。

日本医学博士江本胜在他的著作“水的讯息”和“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这两本书中指出水能对它四周的声音作出相对的反应。江本胜博士用高速摄影技术拍摄数百种水的结晶的图案。这些图案显示着水的结晶队人类的文字,声音和语言都有感应和反应。水对善意的信号,声音都报之美丽的结晶,反而对恶语的诅骂,水的结晶的图案是丑陋不堪;如我们对水发出敬悦的心意,水的结晶是美好的,如对水有着怨恨,它的结晶也跟着是黑暗的影相!

张海荣

我感恩 (写于五月感恩月)

感恩国际佛教大学、大师父、众法师、老师及一起钻究佛法的同窗菩萨,在因缘俱足下我终於顺利圆满考完了第八科的考试“佛教与中国文化”,我当时喜极而泣!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考试对我这个鬚鬓泛白的老人家来说还是存有压力的!但考试必竟是一种正能量的推动力,它会鞭策我更努力,更精进去探究精湛的佛法教义,进一步去了解佛教教义的内涵。在如此努力不懈作佛法探究中,让自己从中获益良多,也更了解到佛陀的三藏经典内容的宝藏教义是源源不绝,佛法内涵是如此深广而浩瀚,穷我一生也无法探尽研毕!

叶秀欣

把“放生” 贯彻在生活中!

不知几时,“放生”在民间兴起。如适逢佛寺神庙有庆典或神明誕辰,“放生”仪式似乎已成了当天的环节之一。

2016年6月12日,在中国青岛植物园,有不少人来到此公园放生几千只麻雀。但很不幸的,逾百只从笼子里飞出来的麻雀因不能适应该地的环境不久后就死了,也有不少麻雀在马路上觅争食料,不知躲避路过的车辆而死于车轮下!其他的死亡的导因竟然是有许多麻雀因被关在笼里许久而还能立刻飞,只能在地上行走被车压死;还有这些麻雀都是人工驯养的,已经习惯于人工喂食,不能适应野生环境,造成死亡。这是毫无意义的“放生”!

“放生护生”本是一致不能离轨;一有脱轨造成生命的流失,放生就成了杀生!许多人只注重“放生”仪式的开始,忽略“放生”最重要的结果,那就一幕活生生的悲剧!原本慈悲为怀的信徒,突然变了双手玷血的凶手!其实,在现今的经济成长快速的社会,定期性的“放生”是不可受鼓励的因为那只会滋养恶性的“利益交流”。

有一个不好笑的笑话:“某一乡下寺庙,每一年的观音誕辰,寺庙的附近街道路边都会出现许多售卖鸟儿,鱼龟的档子以方便信徒和许愿者购买来放生!据说,生意蛮不错呢,顾客源源而来,售卖者忙得不可开交。”如果你是真正的佛教徒,你有什么感觉?为了“放生”,鼓励他人“捕生伤害生灵!”

张海荣

我参加佛三的体验 2016.06.09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佛三,也是第一次参加需要在佛寺挂单的共修会。在这之前,我参加过几次的八关斋戒会。每次斋戒会后,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比上一次进步,不然对不起斋戒会的法师与护法们,也对不起成全我来参加斋戒会的家人。所以,我期望佛三能让自己对念佛法门有更深一层的体会与实践。

当我进入二楼寮房安置好行李后,在药师殿墙上印光大师的开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尤其是开始的那几句,“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 ,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我除了打从心底深深地佩服祖师大德的德行,也感到非常的惭愧,因为自己远远不及如此的境界。在当今这个“你争我夺”,“明哲保身”的社会环境里,要完全达到这样的境界,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甚至会被别人当成傻瓜。所以,我只好一步一步的慢慢来。正如网上弘法所说的,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再帮助看破,看破再帮助放下。先把容易看破放下的事项解决了,才去解决困难的事项。因为当所有容易的事项都解决了,当时困难的事项就不再是那么困难了。

林旂稳

我的学佛因缘

我来自一个信仰道教的家庭,在一个没有正信佛教道场的家乡长大。自从我懂事以来,从来没有机会接触到正信佛教。由于从小就喜欢看书,尤其是在小学,每当下课时就喜欢钻到图书馆去。所以我读过许多宗教的故事,不过总把它们当作童话来看,没有真正去深入思考它们的内容。

因为当时的家境并不太好,常常没有机会参与一些需要付费的课外活动或补习,导致我有时会被同学取笑。所以从小就有一股怨气积在心里,怨恨上天的不公平待遇,以及怀疑自己人生的意义。那时候我就认为应该拼命读书,长大后赚大钱,这才是所谓”出人头地“。

上了大学后,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才开始慢慢接触到佛教。毕业开始工作后,虽然偶尔有跟随妻子的家人去参加法会或吃素,不过也只是做表面功夫或应酬而已,并没有了解到佛教的真正的意义。有时看到海涛法师提倡行善放生的一些弘法光碟,也只是看看后就忘了。

旂稳

“利他无我”的施度

稻盛和夫(INAMORI KAZUO),一个日本人的名字,也许对不少人是陌生的;但对于航空业的人士尤其是日本航空公司的全体职员来说,稻盛和夫是一位名德重望,劳苦功高的救世主!就是有了稻盛和夫的无私的拔刀相助,已病入骨髓,近无可救药,负债累累的日航才能令许多经济专才,企业家大跌眼镜让日航神奇般,不合常理的重生了!

2010年2月1日,已78岁的稻盛和夫应日本政府三顾茅庐的邀请出任破产需待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的董事长。当时,日本舆论普遍都认为日航负上债务达2.3 万亿日元,内部的部门和各组职员工人都各立帮派,官僚风气甚重,稻盛和夫的努力会是白费心机,“日航第二次破产”是必然的!最大的理由是稻盛和夫对航空企业完全是门外汉!一点也不懂!日本社会的许多所谓的经济精英,企业给于的评论似乎都是负面性的!

但稻盛和夫靠着他在日航内部实行的“利他”哲学,仅仅一年,日航就创造了历史。日航取得了1884亿日元的利润!这利润在当年是全世界727家航空公司中独鳌占头,日航的空前的纪录。

张海荣

檀香家族之人间菩萨——钟美俄

檀香成立已有30周年,而她——钟美娥,追随唯悟师父当义工也近30年。曾经只会追着钱跑的money face变成奋力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义无反顾实践佛法、无分别心为老人洗屎端尿的正义善人。她也惊觉自己的转变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她说:“跟着大师兄去当义工,眼见接受关怀的人忍受痛苦的神情时,让我回想起从前的苦日子。我明白需要被助的心情。我很清楚遇难时需要被支援的滋味。”本着这样的心态,她才能以同理心对待每个穷苦阶层的受难人群。她总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就算面对满身疮痍的老人也能真心诚意地为他们服务。

“这辈子有两条路就算我正值老人痴呆之期也绝对认得的路线。一条是去机场的路线,因为我常来回载送儿女;另一条则是前往檀香寺的路线”她信心满满地说。檀香寺的路线能如此深深地刻印在她的记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切的一切,还需从她恶作剧一般的人生开始讲起。

美宏

与魏查理教授午后悠闲一席谈

“一言以蔽之,最好的教授和最好的图书馆———这是对国际佛教大学(简称国佛大)最好的诠释。”国佛大校长魏查理教授如此表示。秉持着“觉世间、利有情”的大学宗旨,国佛大一直致力于以最优秀的师资和职工团队来推广佛教教育。在2016年2月16日与魏教授一席谈之后,我告诉自己,前来国佛大是我正确的选择!

魏教授是全球多所著名大学的佛学客座教授,也是精通拉丁语、希腊语、日语、汉语和其他多种语言的语言学家兼专家。他曾多次在期刊发表论文及著书,记述其在“佛教从印度传至东亚”这片学术领域的研究心得。然而,对于自己卓越的研究成果,虚怀若谷的他却三缄其口,不欲多谈。他的人生座右铭非常简单,写作是为了分享,而教书是因为乐在其中。他也对自己执教的内容深信不疑。访谈中一些精彩片段摘录如下:

问:请您分享能够成为一位佛学教授的因素。

魏教授:因为受到优秀佛学老师的启发!我有很多好老师,但我要特别向两位对我影响至深的老师致敬 --- Couvreur 和W.Acker。一位是中亚佛教专家,梵文造诣极高。他是真正引导我进入佛学世界的启蒙老师。另一位老师教导中国画和佛教,应该说是中日佛教才对。所以,是他们两位为我指引方向,让我投入这份志业直到如今。基本上,我是受他们的影响才会去研究中日佛教,以及它在中亚的印度起源。这一切
于都缘这两位优秀的好老师。

Chimi Wangmo专访

Pages

Subscribe to RSS - 心思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