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开示

-A A +A

2004年精进佛七(短期出家)《称赞净土佛摄受经》5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今天晚上,我们将会进入经文里正宗分启发「愿」和「行」的部分。

在还未继续介绍接下来的经文之前,我们重温昨天晚上所讲解阿弥陀佛和极乐净土的深信不疑。有了信心之后,释迦牟尼佛在法会里殷勤劝导众生应当求愿往生。如果不发愿往生,这个信就不是真信。我们讲「信」,是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或无量寿佛,证报和依报的庄严。如果我们听了之后,还是无动于衷,那么就要继续再往下看,是叙述极乐世界的无上因缘。

经文讲完了「信」,就讲「愿」,我们必须掌握这非常重要的理念。在相比之下,前面很长的一段经文,就是要启发我们的信心,而接下来的「愿」和「行」的部分,经文会比较短。

经文:【若诸有情闻彼西方无量寿佛清净佛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皆应发愿生彼佛土。】;旧译是:【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一段经文,在这两种译本子都很相似。比如这一句:「皆应发愿生彼佛土」和「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要发愿呢?因为【得与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诸大士等同一集会】。意思就是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连不退的菩萨都是我们的同学,所以我们念回向文的时候,经云:「不退菩萨为伴侣」,这是无比的殊胜。

2004年精进佛七(短期出家)《称赞净土佛摄受经》4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今天晚上,我们就从这一段经文看起,即:【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常有种种奇妙可爱杂色众鸟。】;旧译:【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虽然词句上有些不同,但内容是相似的。至于以下的经文是叙述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那里的众生或有情与无情都在说法。玄奘大师的翻译里还列出众鸟的名称:【所谓鹅。鴈。鹙鹭。鸿。鹤。孔雀。鹦鹉。羯罗频迦。命命鸟等。】。极乐世界里常有很多奇妙可爱的鸟,即鹅、雁、秋鹭、红鹤、孔雀、鹦鹉等,而这些是我们较熟悉的鸟类。还有一种鸟叫作羯罗频迦或称之为妙音鸟,是从印度语KALAVINKA所翻译过来的。因为这种鸟的声音很好听,所以称为妙音鸟。还有是「命命鸟」,或鸠摩罗什大师在旧译里翻译成「共命之鸟」,这种鸟是两个头共住一个身体。如果其中一个头死了,那另一个也活不成了,所以称之为共命之鸟。

2004年精进佛七(短期出家)《称赞净土佛摄受经》3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昨天晚上,我们介绍了一段经文,藕益大师把它列为别序。这别序是间接的要我们了解修持净土法门必须具备的信、愿、行,三资粮。在我们之中,也许有人过去世曾经听闻释迦牟尼佛说法。无论如何,若是从未听闻佛法,我们更应当发愿求生极乐净土,因为在那里可以听闻阿弥陀佛说法。这个世界之所以名为极乐世界,是因为在那里没有众苦,只有种种的快乐。至于没有身心的忧苦,新译有更加详细的说明。它劝导我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佛土不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要受种种的苦。若要往生极乐世界就要念佛。这在以下的经文就是正中分。,对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种不可思议的方法有更详尽的解说,劝导我们要信、愿、行。

如果我们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和认识这部经,这里有一些资料可供大家参考。这部经有一份梵文的手抄本,是在日本被发现。大约在一百多年前,十九世纪末,有一位德国教授Max Muller,把它翻译成英文的译本。虽然这本译本有它不圆满之处,但在当时他已算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翻译家了。后来有一些日本学者的翻译就比较正确。在藏传佛教里,也有这部经的译本,即是从梵文译成藏文,这也可以做参考。

2004年精进佛七(短期出家)《称赞净土佛摄受经》2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昨天晚上,我们所介绍的经文,是这部经的六种成就的概要。其中也说明所有集会闻法的听众,有声闻弟子、菩萨至天人众。在古时候,法师们讲解这部经时,把以上所谈的部分,列为序分。再把以下的另一部分,列为别序。

如果我们有看过藕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大师把以下这一小段的内容,开始提及信、愿、行,即净土三资粮,列为序分之别序。

经文: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汝今知不。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今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又舍利子。何因何缘。彼佛世界名为极乐。舍利子。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别序的部分,经文:「尔时世尊告舍利子」就相等于旧译的「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有时候,我们把佛教的经典分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经、律、论,而十二部是指: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和论议。我们这部经是属于无问自说。意思是指没有人请问,而佛自己宣说的。

2004年精进佛七(短期出家)《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今天是佛七第一天,在这一段时间,我将会跟大家介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部经是唐朝玄奘大师所翻译,跟昨天晚上我们所讲的《佛说阿弥陀经》,其实是同一部经,只是不同的翻译本而已。我们平时所念诵的《佛说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因为这两位大师都精通三藏,所以便称他们为三藏法师。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是佛教的典籍。如果是汉文系的,佛教的经典就有百余册,所以要精通三藏是不容易的。

鸠摩罗什大师出生在龟兹国KUCHA,是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一个小国家。鸠摩罗什大师到中国的时候,当时的佛教在中国还算是很早期。大师不但精通梵文,而且他又勤于学习中国语文,因此到了中国就开始从事翻译的工作。鸠摩罗什大师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翻译家,他翻译了很多经典,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玄奘大师是唐朝人,也是鸠摩罗什大师以后的一位伟大的经典翻译家。他曾到印度去求学,带了很多的佛经回到中国当时的首都长安,即现在的西安。

学佛次第讲记(四)【04年精进佛七开示】 - 死亡与三恶道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在第一天晚上,即从星期天与昨天算起,我们开始以《菩提道次第论》为架构,向大家介绍「念佛法门」。其道前的准备,可分为:下士、中士、上士。若以一栋大楼作比喻:下士道如同地基(先打桩,再造地基) ;中士道好像大楼的柱子和底楼的建设;上士道好比最高层的大殿和屋顶。从宗喀巴大师的一首偈云:「暇满身如摩尼宝,多生累劫难遭遇;今得此身闻正法,获大利益于修学。」

我们第一晚,介绍了「暇满人生」,昨天也谈了「依止善知识」的重要课题。「暇满身如摩尼宝」,摩尼宝又称摩尼珠(印度话cinta mani,即如意珠) ,好比「阿拉丁神灯」,想求什么,就能得什么,但这也只限于求取世间的东西而已,它却不能使我们不老、不病、不死!只有这暇满人生,才能让我们修正法,而最终可以让我们成就无上的佛道!

〈菩提道次第论讲记(三)【04年精进佛七开示】 :学佛心态、 依止善知识━修道的根本〉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昨天晚上,我们已介绍了「暇满人生」和「学佛的次第」,所谓:「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我们这一生不仅生为人身,还能够听闻佛法和具备其他的殊胜因缘,这就是八无暇和十圆满。我们来打佛七,必须生起一种勇猛精进的心,甚至要生起这样的念头:「此生不向今周度,更待何时度此生」,如果不想在这七天内证得一心不乱,那我们还想等到什么时候?几时会再有这样七天的殊胜因缘呢?今天佛七已进入了第二天,不知道在座的诸位戒子之中,有多少位已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了?无论如何,依我的观察,比起昨天大家已有了进步,但应更加用功,继续加油。

今天晚上,我们会与大家讲解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依止善知识」。我们也将进一步探讨为何要依止善知识、如何选择善知识以及为弟子的应具备的条件等问题。在这之前,我先简略地说明一下学佛人应持有的心态。尽管如此,我们今晚的讲题重点还是放在「依止善知识」上,因为它是修道的根本。

学佛次第讲记(二)【04年精进佛七开示】暇满人生、 三士道━学佛的次第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今年度的佛七,我们将从今天晚上开始一直到最后一天,会讲解《菩提道次第论》,作为整个修学佛法的架构;同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念佛法门」,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发心修持念佛法门,就必须懂得它的修学次第:如何从一个凡夫身一直往上修而达致圆满成佛。

我们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的内容多数是参考帕绷喀仁波切所开示的《掌中解脱》。这本书是由当地的藏人和西方人把它记录下来的,而后又翻译成中文,这中文译本的翻译工作做得非常的好,它的英文译本是Liberation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这里先向大众说明,书中内容就是说明修学佛法的次第和方法,其实,在《菩提道次第论》里有一套非常好、也相当完整的修学架构。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如果大家能够从开示里得到法益和闻法的喜悦,那么就应该感谢我本身之前所亲近过的善知识们;如果在传授时尤其是在表达方面做得不圆满,则是我个人的修学功夫不足,因此祈请大家多多包涵。

菩提道次第论讲记(一)【04年精进佛七开示】: 持戒━佛教道德观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诸位将会从明天开始受持八关斋戒和沙弥、沙弥尼戒。「戒」原本就是一种道德学。依着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大致上我们可以把世界上现有的道德学分为两种:一、神权道德;二、人文道德。

神权道德
所谓神权道德,就是相信一个以神,或者是一种外来的力量在主宰着整个宇宙,笼统地说也就是以上帝为主的道德观。在不同的宗教里就有不同的名词或称呼,比如:伊斯兰教就称之为「阿拉」。我们可以从一些中东宗教所传入的道德学来认识「神权道德」。至於为何后面又加一个「权」字,我们待会儿会做详细的交待。

Pages

Subscribe to RSS - 佛法开示